你能想象吗?有这样一个人,先是在1949年和部队一起起义,向着新生的共和国举手投降,可刚过一年,又转头打起了“投奔老蒋”的小算盘。如果说“49年还去投国军”是没看清局势,这个人可谓把“反复横跳”玩到了极致。他叫刘万春,一个国民党出身的高级将领。一生几次在历史的“拐弯处”试图踩准节奏,最终却都吃了大亏。刘万春的经历,就像一部真实版的谍战剧,剧情反转得让人瞠目结舌。那么,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?刘万春到底是聪明还是“没眼色”?这桩轰动一时的历史往事,又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?
说到刘万春,你可能第一反应是“老国军呢,这样的人肯定忠于国民党到底”。可偏偏事情就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。1949年,局势已经很明朗,北平刚刚解放,傅作义带着一帮人起义,号称“顺应大势,响应人民”。但就在解放的欢呼声中,暗流涌动。刘万春,身为傅作义手下的111军军长,对起义其实百般不情愿。他心里明白,蒋介石几十年来的提拔扶持不是白来的。他当面答应顺应大局、签字举义,却暗地里和旧主蒋介石眉来眼去,甚至表示“起义只是权宜之计,等时机成熟还要反攻大陆”。这可不是小道消息,是真有蒋介石亲批委任状,然后刘万春命自己的营长去香港暗通国民党特务把文件带回来。你说说,这到底是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呢,还是“墙头草,两边倒”?傅作义、董其武这些老长官,面对刘万春的“双重身份”,也是一筹莫展。问题来了:像刘万春这样的“起义将军”,到底有多少个心眼?这笔账,怎么理得清?谁又能保证他下一步不会再变卦?
要搞清楚刘万春的“反复横跳”,咱们得把历史的账本掀开看看。最开始,他是蒋介石眼中的红人。1927年,还是个军校出身的年轻团长,因为当着蒋介石的面表演了一套军体操,赢得了赏识,职务扶摇直上。不是自己能打硬仗,而是会看领导脸色,这点,他做得比谁都明白。可一到1949年,形势大变。原本在老上司傅作义团队里吃香喝辣,忽然风向又变。傅作义见风使舵,率先“弃暗投明”,面对解放军节节胜利,选择了投降。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军官都处在风雨飘摇中:到底留哪边?回到普通人这儿,大爷大妈们茶余饭后会说:“刘万春起义了?老革命又反水!”大家也看得糊里糊涂。这边是亲人、现实、官位,那头是几十年的老主子、权利承诺。刘万春抉择的分量,可不是电视剧里几句话能概括清楚。各方观点满天飞:有的说他投机取巧,也有人觉得他万不得已。没参加过的人只能站在一边看热闹,谁能说得准当时的利害权衡有多难?
随着北平和平解放、起义通电声四起,似乎一切都走向了平稳。刘万春表面上积极配合,踊跃参与各种“拥护共产党”的活动,还带人支援宁夏的解放军。他的日常工作也和其他起义将领一样,参加会议,喊口号,频繁表态。但是,真正的平静只是表象。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,大浪退去才看出谁在裸泳。傅作义、董其武这些老派军头,其实心底里也有自己的算盘。表面和解,暗地里保留力量,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。就在大家以为刘万春“洗白”成功的时候,有人留意到他对新秩序的适应有多慢,队伍里风言风语不断:“刘军长到底靠得住不?”有反对声音质疑:“他这人两面三刀,明天会不会又反了天?”有新政权的人私下说:“要不是看他起义,我们早给他卸磨杀驴了。”事情表面上一片祥和,骨子里却是你来我往,各自为战,互相试探。刘万春起义之路,真就如此平顺吗?一场大风暴,正在悄然酝酿……
可这风暴来的比想象还早、有力量。1950年刚过,大批旧军官开始“立新功”,有人真心归顺,也有人心怀鬼胎。刘万春藏不住了。秘密联络、秘密往返,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,没想到还是东窗事发。华北军区调查清楚,证据扎实——刘万春确实暗通国民党特务,并且拿到了蒋介石新任命的委任状,居然还想着打“内应”的主意。事情一摆出来,谁还敢洗地?傅作义、董其武这些亲近的旧部,也只能忍痛割爱。眼看刘万春前途一片黯淡,很多原本还替他说项的人也闭了嘴。最魔幻的地方来了:刘万春刚在解放区当了“解放军军长”,下一刻却因为老毛病还没除净,差点又掉进火坑——搞“双面间谍”,打“大老板牌”,没想到栽了跟头。这时候,早前埋下的伏笔全都浮出水面:不论是当年对新政权的阳奉阴违,还是与香港之间的秘密邮件往返,背后那点“小九九”根本藏不住。终于,“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”。“反攻大陆”、“隐形卧底”,这些梭子再也织不出新布。
局势好像又恢复了平静。刘万春送去“劳动改造”,表面上是宽大处理,实际上早就离了权力中心。虽然没被判死刑,但后半辈子的大门也就此关闭。他虽然戴上了新身份,也成了政协委员,天天参加会议,发表意见,可心里的疙瘩解得开吗?同一时期,不只是他,很多起义将领、老国军、高级文官,都陷在尴尬的境地。有政府担心他们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有的怀念当年荣光,日子过得浑浑噩噩。新政权和历史遗留问题一大堆,彼此信任困难。刘万春“浪子回头”,但始终难以真正融入。即便风头过去,还有新的障碍:政策收紧,整风不断,意识形态斗争暗流涌动。部分“洗白”官员觉得:“反正我已经坐稳了位置,还怕啥?”可每当风吹草动,往日黑历史就成了别人的杀手锏。和解之路布满荆棘,每一个“新身份”,都像戴着脚镣跳舞。人的归宿,终究还是那句老话——历史的洪流里,没有永远的铁板钉钉。
照大家说的,刘万春这人应该是个“识时务者”,谁顺风往哪靠。解放前站队国民党,解放后又跟着傅作义签字,摇头晃脑地说要支持新政权。可你说他真变心了?真愿意拿自己几十年的“党国忠诚”换一纸新身份?看来还真未必。巧的是,不光他“墙头草”,整整一批旧社会动物都学得挺快。有人说这是顺应大势,也有自诩为“深藏不露”。可事实说明——历史哪有那么好糊弄?新社会有自己的纪律,跟你玩虚的没用。把老班底不牢靠的心靠“口号”粘上去,不如一步到位换一锅清汤。难道还真以为穿件新军装,就能洗白老账了?怪不得当年有人调侃,“起义不是洗澡,不会洗干净全身的陈年污渍”。明明白白,历史的结论就是,欺骗和投机一时或许能自保,终究难成气候。刘万春最后写文章,说要顺应历史潮流。看似自我反省,大概也是无奈认清现实罢了。
刘万春到底算不算“顺应历史潮流”?有人说他只是识时务,变通有余、信仰不足;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“投机归队”,始终没把人民利益放在心头。你怎么看?你觉得那些“墙头草”真的有资格“从宽处理”,还是说历史还应该算一笔旧账?来留言聊聊你心里的那道“诚实和伪装的分界线”吧,真心希望大家别只看表面,背后的故事或许比电视剧还精彩。
配资服务平台,a股杠杆,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