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中国大运河
政治之河 它是帝国的生命线
水利之河 它让平原创造奇迹
经济之河 它是沿河城镇的发动机
景观之河 它的美景如星河点点
它是长河不朽
图片
政治之河 ② ——
天下粮仓
南粮如何北运?(下)
(本文转载自《中华遗产》)
大运河贯通之后,满载物资的漕船自江淮各地北上,运往京城,正所谓“东南四十三州地,取尽膏脂是此河”。然而,运河全长数干里,如何将粮食安全送达?沿线粮仓应运而生。
02
含嘉仓,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
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含嘉仓、回洛仓的仓窖遗迹相继发掘出土,隋唐时期大运河沿线粮仓的独特之处,也得以展现。
隋代回洛仓遗址,位于隋唐洛阳城外东北部,兴建于隋炀帝大业初年。这里处在邙山南麓的缓坡带,地势高,黄土厚,不易积水,向西200 多米,就是漕运通道瀍河,顺河南下,可直抵通济渠。
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,东西长约1000米,南北宽约350米,面积相当于50个足球场。中部为管理区,东西两侧是仓窖区。管理区内,有通向瀍河的漕渠与便于载货的车马道。仓窖区内,则是一座座成组排列的大型仓窖,宽阔的十字街, 将这些仓窖划分为四个独立区块,各窖之间间距宽达10米,可防火隔离,又可编号管理。据推算,整座仓城拥有仓窖约700座。从考古工作者清理出的数座完整仓窖来看,仓储量十分惊人。其中一窖体积400立方米,储粮约55万斤,据此推算,回洛仓总储量竟达3.85亿斤。瓦岗军袭取回洛仓,可谓攥住了隋朝的粮食命脉,隋炀帝从此再无北归之路,惟有困守江都(即扬州),坐以待毙。
回洛仓毁于战乱,隋亡即遭废弃,人唐后已不见于史书记载。这3亿多斤粮食当年是怎么储存的?经考古发掘所揭晓出的答案,令后人称奇。
隋代距今一千四百年,回洛仓采用的仍是人类古老的“穴地为窖”法,所有仓窖形制、结构和建筑程序基本相同:先从地表向下,挖一个口
大底小的圆缸形土窖——发掘显示,窖底距现地表6~9米,仓窖半径5米左右。挖好仓窖后,全部窖壁和窖底均经过反复修整和夯打。为确保干燥,工匠将棘草压实后点燃,用火烘烤窖壁和窖底,直至烤焦成质地坚硬的红烧土。然后,将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,在窖壁上涂抹一层青膏泥,再在窖壁和窖底上铺砌木板。木板之上,再铺一层席,席上垫草、谷糠等物后再铺席,用两层席夹一层糠之法,确保隔湿防潮万无一失。至此,方可往仓窖中存储粮食。仓窖存粮至一定高度后,同样用两层席夹一层糠之法覆盖,然后用土盖顶密封,才算完工。这种“穴地为窖”储存粮食的方法,至20世纪,北方部分农村地区仍有沿用。据说用此法封存粮食,粮食可存放多年而不变质。
唐代含嘉仓遗址的建筑布局、储粮方式与隋代回洛仓几无不同,差别之处在于规模。含嘉仓城东西长600米,南北宽700米,遗址面积达43万平方米。仓窖数量400余,虽不及回洛仓,但仓窖口径最大者可达18米,大窖可储粮近80万斤。据推算,唐玄宗天宝八载(749年),含嘉仓总储量竟达4.6亿斤左右,占唐代全国大型粮仓总储量近一半,就此荣膺“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”。
考古人员在含嘉仓见到了一窖完整的粮食,虽早已碳化,但黑褐相间,颗粒清晰,证实了“穴地为窖”“两席夹糠”之法的可靠。多座仓窖的底部,还出有刻字的铭砖,上面详细刻着该仓窖在仓城中的具体位置,如“仓中门东西大街北,南北竖街东,从西向东数窖,从南向北数行,第十二行,第十二窖”,此外,还有储粮品种、数量、来源、人窖年月、运输方式以及管理人员的官职姓名,这显然是在粮食入窖时刻成的,随粮食一并投入仓窖。
唐代粮仓管理各环节皆有严密的控制措施,比如,输纳入储时,先要以扬掷等方式查看粮食质量、盘点粮食重量,参与清点的一干官吏均要签字画押;粮仓内严禁燃火,一经发现,论罪可流放一年;出入粮仓的司农寺官吏和仓官,要经过监门卫(从属于禁军)的搜检,两者互不统属,这就杜绝了内部人乘职务之便盗卖公粮的现象;至于仓储粮食出纳,更要有司农寺的符牒和木契,如果是预算外的支出,仓部符牒甚至须经中书省、门下省审核。可见隋唐时期漕运仓储管理体系之完善,国家粮食储备意识之强。
唐代前期,东南之地的粮食,经大运河毕集于洛阳含嘉仓,再向西运往关中。关中一遇灾荒,皇帝便直接迁往洛阳暂避。为此,唐高宗还自嘲为“逐粮天子”,武则天则索性长居洛阳,这都是含嘉仓给的底气。可惜安史之乱后盛唐不再,国家发生天翻地覆之变,含嘉仓作为“天下粮仓”和漕运中继站的使命也告终结,但仍作为仓城使用。部分仓窖一直使用到北宋末年,最终在经历北宋灭亡的战乱之后,彻底废弃。
图片
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
图片源自《中华遗产》
03
以地上库房,取代穴地为窖
含嘉仓虽废,南粮北运却未绝。百年后,元朝开国,元世祖忽必烈任用一代工程大师郭守敬,开凿了从元大都(北京)到通州的通惠河。江南的粮食经大运河而来,走到通惠河一段,漕船由毛驴拉纤牵引,逆流而上,直达积水潭码头;明代时,则经东便门外大通桥码头卸船,转东护城河水路或朝阳门陆路,入储北京城内各仓廒。
所谓仓廒,即储粮之库房,隋唐时的“穴地为窖”法,终为地面上的砖木结构建筑所取代。历经元明交替,至明永乐年间,每年北运的漕粮,已是元代数倍。明成祖朱棣大力修船建仓,著名的南新仓遂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起建而成。
南新仓如今的地址,是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。这里俗称东门仓,明代专储军粮,入清则成为皇家御用之仓,内务府供给皇室及朝廷官员的廪禄之需即出于此。史载,清初时,南新仓有廒46座,后不断增建,极盛时达76座。自大运河而来的漕粮运进南新仓,分储入各廒。各廒贴封上锁,用时再开启发放。南粮到京一般集中在夏秋季,有时仓廒已满,便只得临时露天堆放。其实新到的漕粮是需要先露天晾晒的,常年存放的粮食,也要定期从仓廒中运到户外,翻倒除糠。
明代南新仓,每五间库房为一廒,每廒体积可达3000多立方米,据推算,整个南新仓可储粮近1亿斤。这么多的粮食堆放在一起,如何避免潮湿发霉?明朝人在建筑材料上下足了功夫:仓瓦产自山西,结实耐用。廒架结构皆用江南产的独棵圆木,圆木直径动辄半米。廒砖全用砌城墙的山东临清砖,每块足有半米长,重达50斤。廒墙平均厚度一米多,为的就是保证仓内保温防潮。及至清代,仓廒建筑更加讲究。地基用三合土夯筑,均匀铺洒白灰,再用砖铺地面,上搭楞木, 又铺木板。木板下一尺左右的空隙用作出气孔,以避潮湿。各廒均开气楼(天窗)三座,保证通风透气。另有护墙板、门罩和闸板,地下修有排水管道。气楼上居然还有竹蔑编成的隔孔,用途是防鸟雀。
康乾盛世之下,南新仓一度臻于鼎盛。仓廒周边商业辐辏,连仓神庙、关帝庙和土地祠都香火不断。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有《南新仓鼠》则,描写了其父纪容舒早年任南新仓监督的轶事:一日,一座仓廒后墙突然倒塌,清理瓦砾时,竟挖出一窝砸死的老鼠,最大者巨硕如猫,原来是老鼠在仓廒后墙下做窝打洞,长此以往,终于挖空墙脚,墙倒鼠亡。如此命笔自有深意,但足见盛世南新仓存粮之巨,气象之繁华。可惜盛世过后,漕运渐趋衰败,太平天国时期,漕运甚至一度阻断。及至清末光绪晚期,漕运制度彻底废止,南新仓也改为它用。
大运河南端,与北京南新仓并称的杭州富义仓,则又是另一番气象。杭州原属富甲天下之地,但遭太平天国战乱席卷,一度十仓九空。至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杭州再度缺粮,湘籍浙江巡抚谭钟麟(民国初年政坛巨子谭廷闿之父)令杭城士绅出资购粮十万石。有了粮,仓库却不敷存储。谭钟麟又命购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湖墅段霞湾巷一带民地十亩,新建仓廒。光绪十年(1884年)七月,新粮仓历时四年建成,耗银上万两。同年冬,谭钟麟调任陕甘,临行前为该仓命名富义仓,取“以仁致富,和则义达”之意,又请文人应宝时撰《新建富义仓记》,并刻碑留存。富义仓自此为杭州百姓供给粮食,成为南粮北运最南端的集散地。
鼎盛时期,富义仓共有东西相向、砖木结构的三进长仓房共四列,内设粮仓五六十间,可储粮四五万石。仓内条石墁地,穿斗式梁架,两坡顶房屋,顶部还有覆斗形天窗以供采光。仓外西设碾米的砻场,南建舂米的碓房,东筑三楹司事者所居之楼,外加装卸粮食的河埠。河埠码头依河而建,青石叠砌,再沿石阶而上,便是富义仓。
可以想见,夏秋时节,动辄数十艘粮船,在运河上一字排开,赤裸上身的脚夫来回奔忙,将一袋袋粮食经河埠码头,扛进富义仓。仓房之内,倒粮的壮汉与记账的伙计挥汗如雨,谷堆耸起如小山。脚夫踩着两排仓房之间青石铺就的长长走道劳作,临河处又建有一亭,供脚夫船夫休息。这便是富义仓乃至京杭大运河的旧日繁华。
南粮北运上千载,大运河汇聚天下舟船,尽收天下财富。如此,方有运河沿线城镇的兴起和一座座“天下粮仓”的传奇。但当运河之水拥塞不前,千年繁华也就一去不返。虽不再是维系国祚的生命线,但大运河与“天下粮仓”一样,永为世人思古之情之源。一如唐人李涉所吟:“炀帝陵边草木深,汴河流水空归海。古今悠悠人自别,此地繁华终未歇。”
图片
明清官仓,不再“穴地为窑”
上图为南新仓,
是明、清两代于北京内城设置的一处专贮漕粮的官仓,
具备保温防潮、通风透气又防鸟雀的效果,
源自《中华遗产》
图片
临河设仓,便于粮食进出
图为晚清时期建造的杭州富义仓,是南粮北运最南端的集散地,
鼎盛时期,内有五六十间粮仓,可储粮四五万石。
图中可见粮仓与河埠码头距离之近,
源自《中华遗产》
图片
图片
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服务平台,a股杠杆,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