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战争初期,为落实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,毛主席在赶赴山城谈判的同时,就命令八路军、新四军主力海陆并进,迅速抢占东北。紧急动员后,各解放区北上部队超过11万,另外还有2万地方干部。
但东北战场集结的兵力过多,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混乱,将不知兵,兵不识将,整个指挥系统都处于半瘫痪状态。更棘手的是,部队的山头也开始显现。对此,罗荣桓就曾无不痛心的说:
“华北、山东、华中、陕北,包括抗联,都是各有一套班子,自立门户的现象非常严重。有的想创立新的山头,有的还想搞码头。”
而当时争议最大的一支队伍,就是黄克诚的新四军3师。一开始,延安是安排李天佑去3师当副师长,结果被婉拒。几个月后,调去的韩先楚又被拒之门外,理由则是“部队不缺干部”。
后来3师改编为东野2纵,原副师长刘震接替黄克诚成为首任司令,一直到之后的39军军长,一干就是5年。他也是四野各纵队中,少数位置从未调动的司令员之一。也就是说,3师在整场解放战争期间,一把手都是自家人。
黄克诚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,不讲私情,为何他的3师在东北却水泼不进?
一、连拒两将:黄克诚的大动作惊动延安
在派往东北的部队中,新四军3师行军距离最远,50多天跨越5省,足足走了3000余里。不过幸运的是,比起其他找不到组织的队伍,3师刚走到锦州附近,就遇上一位前来接应的特使,此人也是黄克诚的老搭档—李天佑。
李天佑单枪匹马来到3师,也带来了三个任务:
一是传达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消息。
二是奉林总之命前来联络部队,邀请黄克诚去总司令部商讨军机。
三是执行毛主席的安排,就任3师的第一副师长。
对于前两个任务,黄克诚没有二话,第一时间就去找林总报到。因见林总手中无兵无将,光杆司令一个,他还非常无私,干脆把自己的指挥部也搬了过来,交给林总统一指挥。
但矛盾的是,对于李天佑担任3师副师长的命令,黄克诚却有意压了下来,没有向下传达。事实上,早在抵达锦州前,他就已经收到了延安转来的任命电报,内容是让李天佑担任3师第一副师长,刘震转任第二副师长。
其实让李天佑去3师,毛主席也经过了多重考虑。黄克诚虽然军政全优,但用兵向来以稳重著称,初到东北的复杂环境之下,不免独木难支,而李天佑刚从苏联归国,又是军中宿将,直接派往3师也可以起到强强联合的效果。
当然,莫名空降一位副师长,毛主席也不是没有考虑过3师的情绪。之所以选择李天佑,更是因为他早在红军时期就和黄克诚搭档过,两人知根知底,相处起来至少不会存在磨合问题。
但黄克诚接下来的反应,却令毛主席颇感意外。
他当时直接就给延安发去电报,提出了一个非常突兀的建议:
“让李天佑来3师当师长,我当政委。”
这话怎么理解?从现实角度看,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,挺进东北的关键时刻撤换主力师师长,毛主席就不可能同意。所以黄克诚此举绝非简单的谦让,他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很委婉,那就是李天佑来当这个副师长不合适。
不仅如此,黄克诚还直接去找李天佑本人谈,跟林总谈,最后又请示东北局,话说的都一样,那就是如果坚持要把李天佑调到3师,那就直接让他当师长,自己改任政委。
最先表态的是东北局,既然黄克诚提了要求,又符合让李天佑去3师的命令,那就没有拒绝的道理。但调令最后请示延安时,毛主席的态度却斩钉截铁,三个字:不同意。最后几番权衡之下,李天佑被调到北满军区担任参谋长,黄克诚则是率领3师主力去了西满。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1946年初,延安抗大一批干部学员奉命支援东北,其中就包括黄克诚的老部下韩先楚。当时林总的想法是让学员们尽量回归老部队,所以提出要把韩先楚派去3师,结果黄克诚却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,表示该部人员齐整,不缺干部。
为了婉拒李天佑,黄克诚是兜兜转转想了很多办法,但面对韩先楚,他却是一点情面都不讲,直接拒收。没办法,黄克诚不点头,林总也不好强求,只能先把韩先楚送去4纵当副司令。
短短数月间,连拒李天佑、韩先楚两员大将,也让3师引来了不少议论。当其他部队或多或少都接纳了外来干部进行整编时,偏偏3师铁板一块,水泼不进,谁都不收。后来部队改编为2纵,司令、政委、参谋长清一色的都是3师原班人马,这在强调干部交流的东北系统中,极为罕见。这背后,黄克诚多少是说过话的。
二、铁三角:黄克诚力保刘震、洪学智
其实早在3师从苏北出发前,黄克诚就请示过华中局,要求由刘震和洪学智分别出任第一、第二副师长。
这是黄克诚精心打磨的一套指挥班子,自己掌握全局,刘震领衔军旅,洪学智统筹后勤,铁三角风格互补,珠联璧合。3师对内命令、对外行文,署名永远是三个铁打的名字:“黄、刘、洪”。
在各路闯关东的大军中,3师算是最苦的。长距离行军,缺乏补给,连御寒的衣服都来不及筹备。这支部队之所以能熬过重重艰险,一路撑到东北,靠的就是坚如磐石的凝聚力。
当初队伍路过山东修整时,陈毅因为军区正缺干部,所以曾把洪学智单独叫过去,想让他留下来辅助自己,并说:
“毛主席让我问你一下,你对现在的工作职务是否满意。如果不满意,毛主席说,可以考虑另作安排,而且马上就可以安排。”
而当时洪学智的回答是:
“几年来,我对3师也有了感情,我愿意继续在3师工作,职务高低都不会计较。”
洪学智这番推心置腹的说辞,自然是真的。抗战初期因为一些历史误会,他一直在红军大学里蹉跎岁月,有近3年无仗可打,但最后黄克诚却不计较这些,不仅把他调到3师委以重任,还手把手教他适应江南水网地区作战。
对待下属,黄克诚是出了名的仗义。3师极强的凝聚力,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这种内部的深厚情谊。黄克诚拒绝李天佑和韩先楚,深层原因也在于此。
李天佑何许人也?15岁从军,百色起义时就是副连长,20岁当了红5师师长,后来又被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,是军中资格最老的战将,也是延安着重培养的对象。毛主席把他派到3师,意图其实很明显,那就是未来接班黄克诚,执掌3师这支头号精锐。
但如此一来,刘震的定位就比较尴尬了,要么就一直固定在副手的位置上,要么就只能调往其他部队担任主官。洪学智就更别说了,他本来就是副师长兼任参谋长,加上李天佑,3位副师长显然臃肿,唯一办法就是撤掉他副师长的职务,专职去干参谋长。
韩先楚也是同样的道理,有说法认为黄克诚拒收他,是因为往日隔阂。但黄克诚又岂是计较之人?他和彭德怀也争,但两人关系最深。黄克诚的胸襟,难道还容不下一个小字辈的韩先楚?说到底,韩先楚的资历和战功,都和刘震相当,若调入3师,自然也是副师长级别,虽不至于直接取代刘震,但多少会影响洪学智的位置。
所以说无论李天佑还是韩先楚,调一个过来,都得把黄克诚升上去,把刘震和洪学智降下来,3师铁三角必然要接受解体的命运。部队刚到东北就拆班子,不说指挥体系的稳定会受影响,底下的官兵也会不服气。
事实上,后来林总主导李天佑去1纵,让他换下纵队司令万毅,也确实闹出了不小的动静。万毅性子倔,不服调动,坚决不走,最后也是提出让李天佑当纵队司令,自己当政委,这才勉强平息了风波。这一事件,也印证了黄克诚的先见之明。
当然,黄克诚说3师不缺干部,也是真话。除开刘震、洪学智,3师下辖的4位旅长,7旅彭明治、8旅张天云、10旅钟伟、独立旅吴信泉,都是能征惯战之将。总而言之,3师不缺会打仗的将军,缺的是能凝聚人心、稳控全局的帅才,而这一点,只有黄克诚、刘震、洪学智的铁三角能够办到。
三、承认山头:黄克诚看中了刘震的红25军血脉
新四军3师有没有山头?答案是有,而且根深蒂固。黄克诚力保刘震,也正是为了维护这一山头,这一点毋庸讳言。
3师的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红25军。这是红四方面军留在鄂豫皖的一支偏师,兵少将寡,战士平均年龄不过十五六岁,其中很多都是烈士遗孤。而这群娃娃兵,对老军长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都有着很深的个人崇拜。
就比如韩先楚,放牛娃出身,17岁参加革命,一开始愣头兵一个,常年跟随游击队转战山区,打起仗来就是握着大刀猛冲。后来是吴焕先慧眼识才,把他调到军部手枪团,手把手的教他打仗。韩先楚几次惹祸被撤职,都是吴焕先亲自免去处罚,保着他从战士一路升到营长。
韩先楚一生很少服人,跟上级公开顶牛,战场抗命的事情更是没少做,但只有在吴焕先手下,他执行命令从没二话。
对于红25军的年轻战士来说,吴焕先更像是父亲一般的角色。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政委,这支部队才能紧紧凝聚在一起,同生共死,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。韩先楚、刘震、陈先瑞、张池明这些红25军走出来的将军,无一不念着吴焕先的恩情。
而在吴焕先牺牲后,能压住红25军这群骄兵悍将的,只有徐海东。窑工出身的徐海东,一向以骁勇善战而著称,一生经历过百余次战斗,仅在鄂豫皖的十年中就负伤八次,军中无人不服。
红25军的山头极具特殊性,那个年代的大别山区信息闭塞,几乎与世隔绝,很多基层战士只认吴焕先、徐海东的命令,哪怕是之后调来的军长程子华,都没有那么高的威望。特殊的生存环境,就注定这支部队具有一定的“排他性”,对于外来干部不买账。
抗战打响后,红25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,黄克诚接任政委,专门负责整顿队伍的纪律风气。但这期间发生的两件大事,也让初来乍到的黄克诚领教到了344旅的特殊之处。
一是687团团长张绍东、参谋长兰国清投敌后,黄克诚为整肃军纪进行内部筛查,但688团副团长韩先楚却认为大动干戈没必要,不能因为一两个人拖累整个旅。两人也因此发生争执,最后的结果就是韩先楚负气出走。
二是在徐海东因病去职后,因不满延安空降杨得志来代理旅长,新任687团团长田守尧为此闹了情绪,黄克诚劝不好,最后还是朱德总司令亲自出面安抚。
这两件事对于黄克诚治军理念有着根本性的触动,原本黄克诚是坚决反对山头的,认为军队的纪律大于一切,任何个人情感都不能影响干部调动。但在344旅的经历,却让黄克诚开始重新审视山头这个概念。
344旅官兵之所以英勇善战,就在于红25军的血脉传承,对吴焕先和徐海东等老首长的敬仰,对大别山子弟兵的认同感,既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,亦是这支部队战斗力的核心源泉。如果不考虑客观因素,为削平山头而强行撤换干部,只会适得其反,瓦解其历经千锤百炼才形成的宝贵战斗力。
初到344旅,黄克诚是铁腕治军,但后来部队改编为新四军3师,包括后来抵达东北,当黄克诚独立领军之时,他才真切感受到这支部队的军魂所在。与其徒劳地试图“消除”,不如因势利导,在确保部队忠诚和战略目标的前提下,以合理的维护来促进更高层次的团结与稳定。
毛主席也曾说过:
“要肃清山头主义,就要承认山头,就要照顾山头,这样才能缩小山头,消灭山头。”
黄克诚力保刘震,就是因为他是最纯正的红25军血脉,从战士到师政委,再到344旅旅长,新四军3师副师长。应该说在徐海东之后,刘震就是最能代表红25军的人,只要有他在,部队的军魂就在,战斗力就嗷嗷叫。
所以与其说黄克诚在维护山头,倒不如说他是在延续红25军的军魂。
事实证明,正是黄克诚的坚持,促成了东北战场上的百花齐放。他力保的刘震,在担任2纵和39军司令员的5年间,率领这支以3师为基干的部队,从东北一直打到镇南关,立下赫赫战功。洪学智后来担任6纵司令,军政后勤一把抓,是全军少有的全能型人才。而被“拒绝”的李天佑、韩先楚,也分别在1纵、3纵司令员的岗位上大放异彩,成长为四野的顶尖战将。
试想如果当时黄克诚来者不拒,接纳了李天佑和韩先楚,四大名将挤在一个指挥班子里,肯定会有人因为长期担任副职而埋没了才能。
历史的走向,证明了黄克诚的远见卓识,也让他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。他与李天佑的深厚革命情谊并未因此受损,韩先楚后来也主动与老首长冰释前嫌,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。
配资服务平台,a股杠杆,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